夏天来临,气温节节攀升,高温高湿的环境,就像病菌的“培养皿”,为各种疾病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养猪人来说,稍有不慎,猪群就可能遭受疾病侵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下三种夏季猪场常见疾病,一定要高度重视,提前做好预防!
一、热应激:猪群健康的“隐形杀手”
病症表现:猪的汗腺不发达,皮下脂肪还厚,夏天散热特别困难,很容易出现热应激。一旦中招,猪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骤减、活动量变少,喜欢躺在潮湿的地方,严重的还会中暑死亡。对种猪来说,热应激还会影响繁殖性能,公猪性欲降低、精液质量变差,母猪发情晚、排卵少、胚胎死亡多、产程延长、产后易患三联症
发病原因:环境温度超过猪的适宜温度范围,猪自身调节不过来,就会引发热应激。夏季长时间高温,猪基本都处于热应激或严重热应激状态。
防控关键:
1. 防暑降温:安装水帘风机、遮阳网,舍内喷淋降温(避开猪群直喷),合理设计通风口。
2. 营养调节:优化饲料配方,多给优质蛋白、少给脂肪,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小苏打(0.5%比例),缓解应激。保证充足、清洁、凉爽的饮水。
3. 管理优化:降低饲养密度,避免午后高温时段喂食,及时发现处理热应激猪只,保持猪舍卫生,定期消毒。
二、猪附红细胞体病:悄无声息的血液“侵略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引发的疾病。患病初期,猪精神不振,食欲大减,体温飙升至40℃ - 42℃,而且是持续高烧。随着病情恶化,皮肤变得苍白或发黄,耳部、颈部、腹部这些地方特别明显,尿液颜色变深,粪便时而干燥时而腹泻。有些病猪还会呼吸不畅、咳嗽,严重影响生长,甚至危及生命。
发病原因:夏季蚊虫大量滋生,附红细胞体可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此外,猪群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不均衡、猪只免疫力下降等因素,也会增加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几率。
预防措施:首要任务是灭蚊蝇,定期用杀虫剂把猪舍内外、粪便堆放处等地方喷个遍。日常也要加强猪群管理,保证饲料里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都不缺,提高猪的抵抗力。一旦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
三、猪大肠杆菌病:仔猪健康的“头号劲敌”
病症表现:主要盯上仔猪,根据发病日龄和症状,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
黄痢多在仔猪出生1 - 3天就来捣乱,病猪拉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便,里面还有凝乳小块,很快就消瘦、脱水,死亡率很高。白痢一般在出生10 - 30天出现,病猪排出灰白色或乳白色糊状粪便,有股腥臭味,精神和食欲都不好,但死亡率相对低一些。水肿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1 - 2周的仔猪身上,发病很突然,精神萎靡、不吃东西,眼睑、结膜、脸部等部位水肿,走路不稳、抽搐,最后死亡。
发病原因:猪舍卫生差,栏舍潮湿,细菌疯狂繁殖,仔猪腹部受凉;仔猪出生后没及时吃到初乳,免疫力弱;母猪乳头不干净,仔猪吃奶时就被感染。
预防措施:加强母猪产前产后管理,产前把乳房和腹部清洗消毒,保证仔猪能吃上干净、充足的初乳。猪舍要保持干燥、清洁,定期对猪舍、用具等进行消毒及对猪群健康进行监测等。
夏季养猪“三原则”,守住健康防线!
1. 防重于治: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发现猪群中出现的异常症状,应立即将其隔离到专门的隔离区域,避免病原体在猪群中传播,防止疾病扩散。
2. 精细管理:关注温度、湿度、通风“黄金三角”,避免环境应激。
3. 生物安全:夏季蚊虫滋生,加强灭蚊灭蝇工作。对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和消毒时间,避免过度消毒。
夏季是猪场疾病防控的关键时期,养猪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猪群的健康状况,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猪群的健康生长,减少经济损失,让养猪事业蒸蒸日上!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收集。供大家学习、交流为目的,转载只为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大家参考学习,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