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不怕辛苦,就怕蓝耳病来光顾”。近年来,猪蓝耳病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呈散发和地方性流行态势。在我国,猪蓝耳病同样是养猪业面临的主要疫病之一。由于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猪调运频繁,加上部分猪场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猪蓝耳病时有发生,且常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如猪瘟、圆环病毒病、胸膜肺炎等,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剧增。
部分养殖户在面对猪蓝耳病时,存在防控误区。不仅耗费大量成本,还可能导致疫情反复。进一步加剧了猪蓝耳病的防控难度。
误区一: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
真相:疫苗是工具,不是“保险箱”!
部分养殖户将疫苗视为防控蓝耳病的唯一手段,却忽视了其局限性。弱毒苗虽能快速提升抗体,但存在毒株变异、返强风险;灭活苗安全性高,却无法完全阻断感染。若盲目依赖疫苗,反而可能因毒株不匹配或免疫失败,埋下疫情隐患。
正确做法:疫苗需与严格消毒、隔离引种、营养强化等措施结合,形成“组合拳”,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误区二:消毒越勤越好
真相:过度消毒=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为彻底消灭病毒,部分养殖户频繁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甚至每日多次全场喷洒。但这种做法不仅破坏猪舍微生态平衡,损伤猪呼吸道黏膜,还可能因消毒剂残留降低猪群免疫力,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做法:根据猪群日龄、季节调整消毒频率(如产房每日1次,育肥舍每周2次),选择温和高效的消毒剂,并交替使用。
误区三:引种检测阴性就能混群
真相:阴性检测≠绝对安全!
许多人认为,只要引种时检测结果阴性,就可以直接混群。但猪蓝耳病病毒存在潜伏期(最长可达3周),检测时若处于感染初期,极易出现“漏检”。带毒猪一旦混入健康猪群,疫情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正确做法:新引进种猪先隔离45天以上,期间进行2次PCR检测;隔离期结束后,让新猪与原猪群分栏接触,观察无异常后再混群。
误区四:防控只盯着病猪就行
真相:健康猪才是“沉默的传染源”!
养殖户往往将精力集中在有明显症状的病猪上,却忽略了隐性感染猪。这些猪看似正常,实则持续排毒,是病毒传播的“主力军”。此外,环境中的病毒残留也会反复感染猪群,形成恶性循环。
正确做法:每月随机抽检5%-10%猪只,通过PCR和抗体检测锁定隐性感染猪;对阳性猪严格隔离,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切断传播链。
误区五:阳性稳定与阴性净化无章可循
真相:科学方案+持续执行=防控破局!
许多养殖户认为,猪场一旦感染蓝耳病就“无药可救”,或误以为阴性净化成本过高、难以实现。事实上,无论是维持阳性稳定还是追求阴性净化,都有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正确做法:久泰生物历时多年,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苦心钻研防非控蓝方案,历经多年,多家不同规模猪场使用,得出【防非控蓝】组合方案:【酵宜康+蓝宜康】拌料+【肠益康+增免芪抗]饮水。并用舍益康喷洒来改良猪舍环境,科学使用可有效保证猪场健康稳定。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收集。供大家学习、交流为目的,转载只为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大家参考学习,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